蒙哥汗去世后网上配资网站,忽必烈与阿里不哥(忽必烈幼弟)争夺汗位。
1260年,忽必烈在开平称帝,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称汗。
经过数年战争,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,忽必烈稳固汗位。
忽必烈推行汉法,迁都中都,改国号为大元,建立元朝。
他设立中书省、枢密院和御史台,提倡农业和儒学。
因汗位取得不合法,三大汗国不承认他,引发蒙古帝国解体和海都之乱。
期间忽必烈忙于争夺汗位,无暇对付南宋;
特派郝经议和,但被南宋大臣贾似道囚禁。
1262年,南宋拉拢李璮叛乱,元军平叛后废止汉人世侯。
展开剩余96%1268年,元世祖忽必烈发动宋元战争,攻打南宋的襄阳。
原文赏析:
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,改号曰元, 摧灭弱宋,遂一天下。 史略:忽必烈袭位于开平, 遣使如宋议和,不报。宋咸淳四年,遣兵攻襄阳。九年襄阳陷,乃命伯颜等沿汉入江,长驱东下。别将出淮西,趣扬州。既而伯颜入鄂,复分军规取荆湖以南。德祐初,伯颜入建康,寻分道趣临安。宋奉表请降,伯颜以帝后北去。自是穷陬远岛,宋无遗境矣。【译文】{元世祖忽必烈继承先祖事业,将国号改为“元”,摧毁衰弱的南宋,统一天下。}
《史略》记载:忽必烈在开平(内蒙古锡林郭勒盟)继位后,派遣使者到宋朝议和,但宋朝没有回应。
咸淳四年(1268年),忽必烈派兵攻打襄阳。
咸淳九年(1273年),襄阳陷落,他命令伯颜等人沿汉江进入长江,一路向东进攻。
另一支军队从淮西出发,直取扬州。接着伯颜进入鄂州,分兵攻取荆湖以南地区。
德祐初年(1275年),伯颜攻入建康,随后分兵几路向临安进发。
宋恭帝奉表请降,伯颜带着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北归。
自此宋朝领土被元朝全部占领。
踵辽、金故迹,仍都于燕。 都邑考:太祖铁木真十五年,定河北诸郡,建都和林。 世祖中统初,建开平府,营阙庭于其中,而分立省部于燕京。 五年号开平为上都,至元初又称燕京为中都。四年改营中都城,遂定都焉。九年改中都曰大都, 自是大都岁尝巡幸。【译文】{元朝沿袭辽金旧制,仍然将都城设在燕京。}
《都邑考》记载:元太祖铁木真十五年(1220年),确定了河北各郡的归属,并在和林(蒙古境内)建立都城。
元世祖中统初年(1260年),建立开平府,在其中营建宫廷,并在燕京(北京)设立中书省和各部门。
中统五年(1264年),将开平升为上都,至元初年(1264年)又将燕京改为中都。
至元四年(1267年),改建中都城(北京),最终确定都城位置。
至元九年(1272年),将中都路改名大都路,从此元朝皇帝每年都会巡幸这里。
立中书省一,行中书省十有一, 史略:元立中书省,统河北、山东、山西地,谓之「腹里」。 而立行中书省分镇藩服,曰岭北, 曰辽阳, 曰河南, 曰陜西, 曰四川, 曰甘肃, 曰云南, 曰江浙, 曰江西, 曰湖广, 曰征东, 而边境番夷皆立官分职以统隶之, 盖疆理之远,轶于前代矣。 路一百八十五,府三十一,州三百五十九,军四, 安抚司十五, ,县一千一百二十七。东尽辽左,西极流沙,南越海表,北逾阴山,东西万余里,南北几二万里。【译文】元朝设立一个中书省和十一个行中书省。
《史略》记载:元朝设立中书省,统领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,被称为“腹里”。
同时设立行中书省来分镇各地,包括岭北、辽阳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、江浙、江西、湖广和征东等地。
对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,也设立相应官职来管理。
元朝疆域之广,超过前代。
元朝共有185个路,31个府,359个州,4个军,15个安抚司,以及1127个县。
东起辽东半岛,西至沙漠边缘,南抵南海,北越阴山。
东西跨度超过一万里,南北跨度近二万里。
郑氏曰:「分州始于人皇,州统县,县统郡始于周,郡统县始于秦,州统郡、郡统县始于汉。割据之世,置州乃多,隋文析天下为州,炀帝改州为郡,而州郡相等。唐混州郡为一,于建置京邑之州则始命为府,宋又府州并列矣。自元建路府州之制,州乃益降而小,几与县同列云。」【译文】郑氏说:“分州制度始于人皇,州统县,县统郡始于周朝,郡统县始于秦朝,州统郡、郡统县始于汉朝。
在割据时期,设置的州数量很多。隋文帝将天下分为州,隋炀帝又将州改为郡,使州和郡的数量相等。
唐朝将州和郡合并为一,对于设置京邑的州则开始命名为府,宋朝则府州并列。
自从元朝建立了(行省)、路、府、州的制度后,州的地位逐渐降低,几乎与县同等级别了。”
王氏曰:「元人制路府州县之等, 其户口之多,舆地之广,虽汉、唐极盛之际有不逮焉。何也?元起于沙漠,遂兼西域,其西北所至,未可以里数限也。要荒之甸不分,疆索之防不设,古今中外之势,至此一变焉。噫,亦乾坤之异数已!」【译文】王氏说:“元朝人制定了(行省)、路、府、州、县的等级制度。
元朝的户口数量和地域面积之广,即使是汉朝和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无法与之相比。
这是因为元朝起源于沙漠地区,兼并了西域。其西北的疆域无法用里数来限制。
在荒凉之地没有设置界限,也没有设立边防。这种古今中外的形势变化,真是令人惊叹!这也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数啊!”
端倪解析:
经过长达45年的宋蒙(元)战争(1234-1279年);
元军于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彻底击败南宋残部,标志全国统一的完成。
忽必烈成功统一中国,结束了长达372年(唐末算起)的分裂混战局面。
(如果从安史之乱算起,有520多年。)
忽必烈本人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敬意,他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。
他在位期间大力倡导和发展各种文化事业,为元朝文化繁荣和多元化做出重要贡献。
忽必烈也重视教育和科举,设立国子监,恢复进士科考试,选拔大批有才能的人才。
元朝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史无前例的高峰。
忽必烈采用“汉法”,任用了一批汉人,加快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。
忽必烈将尊孔崇儒定为国策,承认和提倡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。
不过他也制定了各种等级制度,其中包括四等人制度。
优待色目人,轻视汉人、尤其歧视南人,凸显蒙古人优越地位,压制被征服各族群。
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。
原因在于北京位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,北接草原,南通中原,东也可影响东北地区。
这个位置对于当时元朝的所辖疆域来说,最为合适,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。
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,如果定都南方,对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。
而北京能够同时控制汉人居住的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。
元朝的行省制度,将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的“腹里”和十大行中书省。
打破传统依“山川形便”划分行政区的原则,改用“犬牙交错”方式防止地方割据。
行省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,以行省为枢纽,以中央集权为主,辅以部分地方分权。
这种制度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与管理,又留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,使行省权力大而不专。
行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。
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,澎湖巡检司管理中国台湾省,北庭都元帅府统辖西域。
民族政策上,通过迁徙与通婚促进蒙、汉、回、藏等族交融。
形成回族等新民族,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。
宋理宗看到金朝在蒙古铁骑的强压下灭亡在即,加上靖康之耻的仇恨,同意了联合蒙古攻灭金朝。
1234年,宋蒙联军攻陷蔡州,金哀宗自缢身亡,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,金朝灭亡后,南宋失去屏障,直接和蒙古接壤。
宋理宗在灭金后被胜利冲昏头脑,不顾大臣反对执意北伐收复三京(汴京、洛阳、归德)。
但此时中原地区因战乱早已残破,宋军进入后既无粮草补给,又遭蒙古骑兵追击,最终惨败撤退。
在比金朝更强大的蒙古面前,南宋在占领河南地区失利,蒙古以南宋违约对南宋开战。
所以联蒙灭金后,宋蒙短暂的合作仅维持半年而已。
原文赏析:
太宗窝阔台遂灭金,据有中夏,蚕食宋郊。 史略:宋绍定二年,窝阔台嗣位于和林,寻入陕西,陷金凤翔,遣其弟拖雷等寇宋,破汉中、蜀口诸州郡,陷饶风关, 乃沿汉而东,自金州略邓州,军于唐州,进陷钧州。 窝阔台亦自河中至河清 渡河,入郑州,会兵攻汴,西取潼关,东围归德, 金人大困。 蒙古主乃留别将攻汴而还。 金主寻走归德,复迁蔡,汴京及中京遂相继入于蒙古。 蒙古军复与宋师合攻蔡,克之,金亡。 端平二年,以宋败盟,入汴、洛,遣兵分道,西侵蜀、汉,东掠江、淮,川、峡、襄、郢及淮西诸州多为所陷, 宋之边衅于是始滋矣。【译文】{元太宗窝阔台时,蒙古消灭了金朝,占据了中原地区,不断蚕食宋朝的边境。}
《史略》记载:南宋绍定二年(1229年),窝阔台在和林继位后,随即进入陕西,攻陷金朝的凤翔。
窝阔台派遣弟弟拖雷等人侵犯宋朝,攻破汉中、蜀口等地的州郡,攻陷饶风关。
随后蒙古军沿着汉水向东前进,从金州打到邓州,在唐州驻扎军队,进而攻陷钧州。
窝阔台也从河中抵达河清,渡过黄河进入郑州,与拖雷会合,共同攻打汴京,向西攻取潼关,向东围攻归德。金朝军队陷入了极大的困境。
蒙古军留下部分将领攻打汴京后就班师了。
金朝皇帝随后逃往归德,再迁往蔡州,汴京和中京相继落入蒙古手中。蒙古军队又与宋军联合攻打蔡州,攻克后金朝灭亡。
端平二年(1235年),蒙古借口说南宋背叛盟约,让军队进入汴京、洛阳,并分兵多路;
向西侵略四川、汉中,向东掠夺江淮地区,四川、陕西、湖北、湖南以及淮西等地许多州郡都被蒙古军队攻陷,南宋的边境由此开始频繁受到蒙古侵扰。
宪宗蒙哥灭大理,定吐蕃,残交址,复举兵蹙宋。 史略:宋淳祐十一年,蒙古蒙哥嗣位,寻以河南、陜西地封其弟忽必烈。宝祐初,忽必烈引兵取大理诸蛮部,遂略定吐蕃,而分遣其将兀良合台攻诸夷未附者。合台尽平西南夷, 复入交址,败交人于洮江。 五年,蒙古主入寇,寻入剑门,略川、峡诸州之未下者。别将侵淮东,陷海州涟水军。开庆初,忽必烈渡江围鄂州,侵轶江西州郡。 兀良合台亦自交址而北,围潭州。会蒙古主殒于合州城下,忽必烈等乃相继引还。【译文】{元宪宗蒙哥时,蒙古消灭了大理国,平定了吐蕃,侵蚀了交趾,并再次发兵逼迫南宋。}
《史略》记载:南宋淳祐十一年(1251年),蒙古的蒙哥继位后,随即把河南、陕西地区封给其弟忽必烈。
宝祐初年(1253年),忽必烈领兵攻取大理地区各蛮族部落,随后逐渐平定吐蕃,并分派将领兀良合台去攻打尚未归附的夷族部落。
兀良合台最终平定了整个西南夷族地区,并攻入交趾(越南),在洮江击败了交趾军队。
宝祐五年(1257年),蒙哥发动入侵,不久便攻入南宋的剑门,攻占四川、峡州等尚未被攻下的州郡。
同时另一支蒙古军队进攻淮东地区,攻陷海州涟水军。
开庆初年(1259年),忽必烈渡过长江围攻鄂州,并侵犯长江以西地区的州郡。
兀良合台也从交趾北上,围攻潭州。恰逢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城下身亡,忽必烈等人相继撤军。
端倪解析:
元太宗窝阔台消灭金朝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:
第1阶段(1230年秋至1231年春),主要进攻目标是凤翔、潼关和卫州。
第2阶段(1231年秋至1232年春),蒙古大军长驱直入,集中兵力攻打金朝东京。
第3阶段(1232年夏至1234年春),按照成吉思汗的灭金方略,蒙古联合南宋攻打金国,最终灭亡金国。
窝阔台继位后,立即按照成吉思汗遗训连宋灭金,借道宋境进入河南,在三峰山之战中消灭金军主力,金帝屡战屡败逃至蔡州,蒙宋联合攻陷蔡州,金帝自杀,金朝灭亡。
蒙古和南宋联合灭金后,蒙古对南宋的战争开始于1234年,当时蒙古帝国(蒙哥汗死后帝国分裂,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)与南宋的战略决战,始自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,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室败亡结束,共历时46年。
在这期间,蒙古军队多次对南宋发动攻击,在1259年钓鱼城之战之前,蒙哥汗在1258年夏天命令大军分三路全面攻打南宋,其中蒙哥亲率主力由陕西进入四川。
他计划在夺取四川后东进与兀良合台军在潭州会合,然后再与东路军在鄂州会合,最后大军沿长江以势不可当的兵锋直抵南宋都城临安。
蒙哥在合州(重庆市合川区)钓鱼城下攻势受阻,战事胶着数月,蒙哥死前最终未能完成此次战役(死因不详)。
蒙古帝国在蒙哥汗死后因汗位之争陷入内乱,忽必烈得知忽里台大会选举阿里不哥即位,匆匆率军赶回漠北争夺汗位,对南宋的征伐计划暂时搁置。
直到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而夺得汗位后,才谋划新一轮的对宋战争。
南宋重蹈北宋“联金灭辽”的覆辙,被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批评为“不争之甚”。
尽管南宋决策有现实考量(如金国末期仍攻宋、民众仇金情绪等),但未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最终在相似的“联强灭弱”策略下走向灭亡。
最终在1279年,宋元双方在崖山外海进行了崖山大海战,宋军战败,南宋灭亡,元朝统一中国。
1225年蒙古以“高丽杀死使者”为直接导火索发动征伐。
高丽虽多次战败并表面臣服,但屡次反悔,利用海岛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长期抵抗。
1231年,窝阔台命撒礼塔攻打高丽,遭高丽军民反击后议和,蒙古军撤退,留下72名达鲁花赤掠夺财物。
1232年,高丽将领崔瑀处死这些达鲁花赤,并将高宗转移至江华岛,设为战时国都,备战蒙古再次入侵。
1232至1259年,蒙古先后五次入侵高丽,使高丽经济、文化严重受损,但未能攻下江华岛。
原文赏析:
时又并西域, 史略:初,铁木真击灭乃蛮诸部。 宋嘉定二年,畏吾儿国降于蒙古。 四年,西域哈剌鲁部来降。 十一年,击西域诸国,取讹答剌城。 十五年,入回回等国, 至忻都, 灭西域四十余国而还。 其后端平二年,蒙古主窝阔台复遣兵攻西域,嘉熙初下钦察等部。 又宝祐初蒙古主蒙哥遣旭烈等伐西域,五年平乞石迷等百余国, 汍 转阄万里,西渡海,收富浪国, 于是西域之地,悉归蒙古。【译文】{蒙古帝国又吞并西域各国。}
《史略》记载:铁木真击败并消灭了乃蛮等部落。南宋嘉定二年(1209年),畏吾儿国向蒙古投降。
嘉定四年(1211年),西域哈剌鲁部也前来投降。到了嘉定十一年(1218年),蒙古攻击西域各国,攻取了讹答剌城(哈萨克斯坦境内)。
嘉定十五年(1222年),蒙古进入回回等国,抵达忻都,消灭西域四十余国后返回。
在端平二年(1235年),蒙古的窝阔台汗再次派兵攻打西域,嘉熙初年(1237年)攻下了钦察等部落。
到宝祐初年(1253年),蒙古的蒙哥大汗派遣旭烈等人征伐西域,宝祐五年(1257年)平定了乞石迷等百余国,横扫万里,向西渡海,占领了富浪国(中亚国家阿曼)。
从此西域的土地全部归属蒙古。
兼西夏, 史略:初,铁木真败乃蛮之兵,遂掠西夏之境。 宋嘉定三年,引兵入灵州,夏主安全乞降。 十年,又围夏兴州,夏主遵顼奔西京。 宝庆元年,取夏甘、肃州、西凉府,又取灵州,进次盐州川, 夏境州郡,望风降下。 三年,尽取夏城邑,夏主德旺出降。 自元昊至德旺凡九世,国亡。【译文】{蒙古吞并西夏。}
《史略》记载:铁木真击败乃蛮的军队后,开始掠夺西夏的领土。
南宋嘉定三年(1210年),蒙古军队进入灵州,西夏主李安全乞求投降。
嘉定十年(1217年),蒙古又围攻夏兴州,西夏主李遵顼逃往西京。
宝庆元年(1225年),蒙古攻取西夏的甘州、肃州、西凉府,再攻取灵州,进逼盐州川。西夏州郡纷纷望风而降。
宝庆三年(1227年),蒙古攻取西夏的所有城邑,西夏主李德旺出城投降。
(勘误:李德旺于1226年病死,投降的是他的侄子夏末帝李)。
从李元昊到李德旺,西夏一共经历了九代国王,最终西夏灭亡。
降高丽。 史略:宋嘉定十二年,蒙古攻契丹部叛人于高丽之江东城, 遂攻卷心。 高丽王王㬚请降。 其后叛服不常,屡遣兵侵之。 景定初蒙古忽必烈嗣位,高丽王倎复降附。【译文】{蒙元还使高丽国投降。}
《史略》记载:南宋嘉定十二年(1219年),蒙古军队攻击契丹叛逃的耶律喊舍到高丽江东城,随后进攻卷心城。高丽王王㬚{chè }请求投降。
此后高丽国经常反叛和臣服不定(高丽处于崔氏武臣政权时期,国王没有实权),蒙古多次派兵攻打。
景定初年(1260年),忽必烈继位后,高丽王王倎{tiǎn}再次投降并依附于蒙古。
端倪解析:
大蒙古国建立后,成吉思汗开始征伐西夏、金朝、西辽、花剌子模等国,其继承人窝阔台、蒙哥又有过两次大规模西征。
至1259年蒙哥去世时,蒙古帝国已占据包括漠北、华北、东北、西藏、西域、中亚、西亚、东欧等在内的辽阔亚欧大陆地域。
蒙古灭西夏分三个部分:蒙古首次侵西夏、蒙古西夏结盟和蒙古再度侵西夏。
蒙古首次侵西夏,夏襄宗给予蒙古大量赔款及接受蒙古“附蒙伐金”的条件,蒙古才接纳其求和。
西夏接受蒙古“附蒙伐金”的条件后,只能攻击原先的5x.dti6.cn/RG6UU盟友金朝,一连串战争持续十余年,大大削弱金夏国力。
1217年,成吉思汗发动第四次征夏战争,借口为前一年西夏拒绝协助成吉思汗西征讨花剌子模。
1225年,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便立刻入侵西夏沙洲,西夏只好求和并答应蒙古要求。
1226年,成吉思汗再度攻击西夏,原因是西夏违反了和约。在1227年,西夏末帝出城投降,西夏正式灭亡。
蒙古对高丽一共发动了9次战争,从1231年至1273年,持续四十余年。
1231年,蒙古军队打到朝鲜半岛中部。1232年,高丽王杀死开城驻守的蒙军,从松都(今开城)迁往江华岛,以防蒙古再次入侵。
得知此事后,蒙古立即二征高丽。这次蒙古一直打到朝鲜半岛南端,不过蒙古军还是无法攻占江华岛,在光州附近败北。
1233年四月,窝阔台第三次伐高丽。1235年,蒙古入侵庆尚道和全罗道。高丽民间抵抗顽强,高丽王室也在江华岛修筑工事。
虽然高丽几度战胜入侵者,但还是无法抵挡蒙古大军(蒙军烧毁粮食逼降)。
1238年,蒙古第三次伐高丽时,高丽向蒙古请和。在高丽同意将王室作人质后,蒙古撤军。
不过高丽只送了一个与王室无关的人给蒙古。蒙古大怒,不过高丽还是只送去一个王子和十名贵族孩子,拒绝了其它要求。
1247年,蒙古第五次征伐高丽,要求高丽王室搬出江华岛作蒙古人质。1248年,蒙古大汗贵由汗死,蒙古撤军。
1251年,蒙古大汗蒙哥继位,再次要求高丽王室做人质。高丽回绝后,1253年蒙古大规模入侵高丽。
高丽高宗最后同意搬出江华岛并将世子安庆公交给蒙古。蒙古军随后撤退。
在1253至1258年间,蒙古对高丽发动四次毁灭性攻击。
高丽内部对蒙古的入侵存在两派。文派反对与蒙古交战,而崔氏家族为首的武派则坚持继续抗蒙。
当崔氏首领被文派杀害后,蒙古与高丽达成和平协议,高丽成为蒙古的藩属国。
1260年春,高丽高宗去世,忽必烈派世子回国即位为高丽元宗。1269年,高丽执政者林衍废元宗,拥立高丽英宗。后在蒙古的干涉下,高丽元宗复位。
1269年,高丽西京平壤,双城总管府(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)和济州岛等地,成为元朝的直辖地辽阳行省的一部分。
1270年5月,三别抄的将军裴仲孙、夜别抄的卢永禧拥戴宗室承化侯王温,占据江华岛抗击蒙古。6月,三别抄政权迁到了西南的珍岛。
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,1273年蒙古军队占领济州岛,三别抄之乱被平定,高丽蒙古战争最终结束。
高丽最终成为元朝的附庸国。
元朝设立征东行省,由高丽国王兼任行省长官,但实际权力由蒙古达鲁花赤掌控。
高丽王室与蒙古贵族联姻(如忠烈王娶元朝公主),上层社会被迫“蒙古化”,包括改易服饰、发式等。
顺治帝生于崇德三年(1638年3月),皇太极第九子。
6岁时登基,但实权长期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。
1650年,多尔衮逝世,13岁的顺治帝才开始亲政。
1661年,顺治帝因感染流行病天花去世,才22岁。
亲政前的顺治帝在多尔衮的压制下形同傀儡。
亲政后虽锐意改革,但因童年缺乏政治训练,治理能力有限,常感力不从心。
加上孝庄太后对顺治帝要求极高,不仅严格规范其言行,还干涉其婚姻。
一、母子博弈
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权力拉锯,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后妃的废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顺治帝亲政后,孝庄太后马上安排儿子娶她的侄女额尔德尼布木巴,但福临废黜第一任皇后。
著名清史专家陈捷先先生虽未明言孝庄态度,但从顺治十年首次废后时"群臣叩首流血谏阻"的记载可见,这位历经三朝的政治家绝非旁观者。
孝庄的默许实则是以退为进——半年后即从科尔沁部再选侄孙女入主中宫,以维系满蒙联盟的根基。
当顺治十五年试图二度废后时,孝庄以"动摇国本"为由强5x.dti6.cn/R8C6M硬压制,迫使皇帝保留孝惠章皇后名位,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。
母子关系因此紧张,尤其在顺治独宠董鄂妃、冷落蒙古妃子后,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二、流星轨迹
在压抑的宫廷生活中,董鄂妃的出现犹如彗星划破顺治帝漆黑的夜空。
这位出身满洲正白旗的女子,在孝庄太后寿宴上以"亭亭玉立之姿"惊鸿一现,旋即引发清宫剧变。
晋升速度令人咋舌:入宫四月即封皇贵妃,册文特意强调"首襄内治"职能,实为架空蒙古皇后的政治宣言。
其父鄂硕封三等伯,叔父罗硕晋内大臣,打破了清初外戚不封爵的祖制,足见顺治的破格恩宠。
董鄂妃的智慧在于巧妙平衡各方关系:既劝谏皇帝"详刑慎狱",又恪守妃嫔本分不干政;
在顺治欲废孝惠章皇后时,她"长跪不起力谏",既保全了孝庄颜面,又避免满蒙关系破裂。
其子百日而殇后,顺治破例要求"亲王以下四品官以上俱哭临",可见其特殊地位。
董鄂氏之死对顺治打击极大,“竟至寻死觅活,不顾一切。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,使他不得自杀”。
董鄂妃的去世成为压垮顺治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,他自此“看破世情”,对朝政漠不关心。
三、制度困局
清初后妃制度正处于游牧传统与中原礼法的碰撞期。
孝庄坚持"满蒙联姻"的旧制,而顺治则试图通过"渐习汉俗"建立新的后宫秩序。
这种矛盾在废后理由中尤为明显:
首任皇后被废名义是"奢妒无能",实则因其是多尔衮主婚的政治符号;
次任皇后虽"恪守妇道",仍因"侍疾不周"险遭废黜。
值得玩味的是,两位蒙古皇后均未生育,而董鄂妃所生皇四子甫降生即被视作"朕第一子",暴露了顺治对蒙古血统的刻意疏离。
顺治后宫中共有6位蒙古妃嫔,包括两位皇后(博尔济吉特氏),无一人诞育子嗣。
这种“零生育”现象绝非偶然,而是顺治刻意冷落的直接结果。
这种排斥已超越个人好恶,成为对孝庄太后政治布局的针对性反抗。
他试图“打破蒙古后妃一统后宫的格局”,甚至以“抑制两黄旗势力”为深层目标,将后宫斗争与朝堂权力重组挂钩。
董鄂妃之子被标榜为“第一子”,本质上是对“满蒙共治”传统的否定,顺治欲将5x.dti6.cn/QVLJW皇权从蒙古-满洲联盟中独立出来。
四、终极反叛
董鄂妃之死引发的连锁反应,将顺治推向了终极叛逆。
皇帝不仅追封其为孝献皇后,更创下"亲王以下哭临不哀者议处"的严苛制度。
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记载的"昼夜防帝自戕"场景,与《王熙自撰年谱》中"决意披缁"的记载相互印证,揭示出这位少年天子对宫廷枷锁的绝望抗争。
尽管官方宣称顺治死于天花,但"行痴"法号的流传与五台山的神秘传说,至今仍在挑战着正史叙事。
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宫闱剧变,实质是清初权力重构的微观镜像。
孝庄以政治家的理性维护着满蒙联盟,顺治则以少年天子的浪漫追求个人意志。
董鄂妃则成为制度转型期的特殊存在,顺治虽被后世视为“痴情天子”和改革者,但其短暂一生充满无力感。
当我们在故宫红墙外遥想这段往事,或许更能体会"最是天子不自由"的历史深意——即便是九五之尊,也难逃权力网络的束缚。
平王东迁后,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仅剩洛邑一带。
财政依赖诸侯,甚至被郑、晋等强国挟制(如郑庄公与周王室兵戎相见)。
「王纲解纽」诸侯国不再「尊王」,嫡长子继承制、诸侯对周室的义务(如纳贡)逐渐瓦解。
郑国共叔段之乱不仅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,更是周王室衰微背景下诸侯国权斗的典型事件。
一、亲情纠葛
共叔段之乱发生在公元前722年,即周平王四十九年。
共叔段之乱的核心诱因是武姜的偏私。
她因厌恶长子寤生难产,试图废长立幼,甚至联合共叔段谋反。
母族干预继承权的行为,暴露宗法制度下「嫡长子继承」原则的脆弱性。
郑庄公(寤生)继位后,武姜偏爱小儿子,多次请求将京地分封给段。
郑庄公用不吉为由,婉拒了武姜,仅将京地封给段,以示安抚。
共叔段得到封地后,大肆扩建城池,收买人心。
祭仲警告郑庄公,若不早做处理,恐酿成大祸。
郑庄公在权衡利弊后,选择隐忍,等待时机来削弱段的势力。
二、叛乱平定
共叔段获封京邑后,不断扩张势力,修城,形成「国中之国」。
共叔段在母亲武姜支持下,逐步蚕食郑国边邑,并计划偷袭都城。
郑庄公纵容共叔段,实为「欲擒故纵」,待其罪行昭彰后名正言顺铲除。
这样既清除了威胁,又塑造自己「忍让→反击」的道德正当性。
他派遣公子吕(郑庄公堂叔)率军讨伐段,在鄢地击败段的军队。
段逃亡至共国(今河南辉县),从此被称为“共叔段”。
三、伦理碰撞
郑庄公表面隐忍(「子姑待之」「厚将崩」),实则暗中布局。
通过舆论,将共叔段塑造为「多行不义」的,以最小代价巩固君权。
共叔段之乱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,更反映春秋礼法与权力之间的冲突。
郑庄公在处理时,表现出对礼法的尊重,对武姜的妥协,更是种策略。
《春秋》《左传》载“夏五月,郑伯克段于鄢”,用简短文字记录事件核心,却蕴含微言大义。
祭仲的劝谏、公子吕的忠诚以及颍考叔的孝道,都成为《左传》中重要的叙事线索。
四、人性反思
《春秋》作为儒家经典,其对共叔段之乱的记载被后人解读为对礼法与权力的双重批判。
孔子通过“微言大义”的笔法,既批评了郑庄公未尽兄长之责,又谴责了共叔段的不义之举。
称郑庄公为“郑伯”,未使用“兄”,是对他未尽兄长教导之责的讽刺,认为他在处理兄弟关系上有失误。
对共叔段直接称名,不称“弟”或“公子”,因他违背了弟弟应有的本分,发动叛乱,已不配享有亲属称谓。
“克”字通常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,此处使用,暗示兄弟反目成仇,如同敌国交战,强调事件的严重性。
五、现代视角
郑庄公在面对母亲与弟弟的双重压力时,选择隐忍后反击,虽然孔子表达了他道德上的瑕疵,但是应对来看,是非常有智慧的。
郑庄公在处理段叛乱时,既维护了礼法秩序,又顾及母亲的情感需求,之后当断则断,干脆利落。
在权力斗争中,及时果断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。
郑庄公在关键时刻采取了雷霆手段,平定了叛乱,为郑国的发展扫清了隐患。
春秋争霸中“强干弱枝”(即加强中央权力、削弱地方势力)是诸侯国的最优选择。
共叔段败逃后,其子公孙滑引卫国介入郑国事务,郑国则借机与周室、邾国结盟反击。
内乱迅速外溢为国际冲突,凸显诸侯国内斗与外部争霸的联动性。
郑庄公平定内乱后,得以集中力量对外扩张网上配资网站,成为「春秋小霸」。
发布于:安徽省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